“香烟虫”和“鸦片鱼”
本文转自:苏州日报
“香烟虫”和“鸦片鱼”
——苏州话书写辨析之三
“香烟虫”和“鸦片鱼”
——苏州话书写辨析之三
《苏州日报》2025年01月10日 A07版
沈 亮
笔者在上期讲到,在汉字的书写中,人们有时为了书写省力,会找一些读音相近的、笔画更少的字来代替,比如“酱脂肉”写成“酱汁肉”,“白蘸鸡”写成“白斩鸡”。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对比较陌生的事物,或者有苏州话语音,但一时没搞清怎么写的情况下,凭想当然找一个使用频度高的字来代替,“香烟虫”和“鸦片鱼”就是比较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的案例。
“香烟虫”又叫“千足虫”“千脚虫”,是苏州人很为讨厌的一种小虫。它的身体呈长圆筒状,由许多节体组成,体长二到三厘米,甚至更长,身体颜色大多是棕色和黑色混杂,头节无足,头节后的三节各有一对足,其余体节每节各有两对足,足的总数可多达数百对,爬行速度并不慢。苏州地处江南,气候温润,“香烟虫”大多栖息于潮湿的环境中,以腐烂的植物为食。“香烟虫”体态丑陋,又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,所以人们对它很不喜欢,更主要的是它的体节上生有一种臭腺,能分泌出一种带有强烈腥臭味的有毒臭液,气味特别难闻,即使是家禽和鸟类都不敢啄它,而人类如果沾染了这种毒液以后,会导致黏膜,特别是口唇过敏性水肿,以及呼吸道不适。
“鸦片鱼”属于比目鱼的一类,它的双眼在身体的同一侧,体表有极细密的鳞片,通常呈褐色或深褐色,有的还有一些不规则的花纹。“鸦片鱼”主要生活在海洋的底层,属于底栖鱼类,在大西洋、太平洋的北部海域比较常见。“鸦片鱼”肉质鲜美,营养丰富,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用鱼类。烹饪方式有清蒸、红烧、生烤等多种方法。
我们不去对这两种东西做生物学上的考证,但很显然,相对于“香烟”和“鸦片”的问世年代而言,它们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肯定漫长得多。那么问题来了,对它们名字的写法是否准确呢?
现代香烟在1838年获得专利,1843年开始批量生产,距今还不到200年。而鸦片成为可吸食性成品的时间较早一点,约在17世纪初。也就是说,若回到几百年前,苏州话里的“香烟虫”和“鸦片鱼”怎么写?
这就是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习惯,对所听到的语音会用频度高的常用字来书写,而忽视了汉字“一字一意”的基本特点。“香烟虫”其实应写作“香涎虫”,“涎”在普通话里读xian,与“闲”“贤”等同音,但在苏州话里与“延”“沿”等同音,指分泌物。“香涎虫”的学名叫马陆,拉丁名Diplopoda。当然,如果叫作“臭涎虫”似乎更为妥当。
而“鸦片鱼”在动物分类上属于鲆鱼科,拉丁学名为Paralichthys,传入我国后,有些地方叫它“阿鲆鱼”,这与粤语的“鸦片”发音极其相似,故而获得了“鸦片鱼”这样一个俗名。
“香烟虫”和“鸦片鱼”,一个以讹传讹,一个拿来我用,说明了在正确书写苏州话发音上,有趣的故事真的很多。
